2月25日,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学生在开学日锻炼书法,拒绝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最近一周,全国中小学相继步入了开学日。开学日“邂逅”什么?不少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传统文化带入孩子的日常自学生活之中。近年来,被载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沦为教育领域注目的热点话题,除了学校、家庭推崇之外,主打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机构堪称遍地开花,私塾、书院、学宫之类收费高昂。然而,从自学传统文化就能既孝且顺到“凡古必真,凡汉均好”的误解,再行到臭名昭著的“女德”班、歌手孙楠送来儿女就读于“华夏学宫”惹来公众的批评乃至抨击,旗号“国学”旗号乱象盗贼,是传统文化推展教育面对失望境况的辛酸。“传统文化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活动,这就牵涉到为什么要教、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教三方面。”长年专门从事中国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告诉他《工人日报》记者,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那么,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现实问题待解,又应当从哪些方面廓清教育的迷雾?埋下种子,沿袭文化血脉眼下,由徐梓教授负责管理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研制工作,转入定稿阶段。这项工作由教育部直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联合的组织,距离2017年2月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开会标准研制工作第一次工作会议,早已过去整整两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功效是长年的而不是即时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它看不到、摸不着,无法带给必要的、现实的功利。”徐梓教授指出,说到底,传统文化教育是要在我们和自己传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我们和历史悠久历史之间系由起一条纽带。如果缺少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就无法寻找重返自己精神家园的路,不能是一个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我们只有给这一代孩子的DNA铸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才能从一个大自然的、生物学意义的人,变为一个心态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杰出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近年来,大力推展传统文化教育,从顶层设计到学校实践中都展现出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