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滴滴司机打伤乘客”事件刚平息,又传出一位滴滴司机杀死了一名空姐并逃离现场。5月6日,一名21岁空姐在郑州航空港区乘坐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到市内后被害。 滴滴回应赏金100万元查出凶手,并在昨日宣告顺风车平台业务全国歇业排查一周。最新消息,据郑州警方通报,今日凌晨沉船出有的一条尸体,证实是嫌疑人刘某华。 针对这次事件,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比如说滴滴做到凶的,呼唤监管的,对网约车司机全盘否定的,情绪很多。 与其口诛笔伐,不如痛定思痛,想一想,再次发生恶性事件的根源是什么?否能避免?网约车未来有可能向何处去? 邦哥力求以客观的态度,耐心思维,从中立角度来共享几点观点。 网约车真为如此危险性? 司机和乘客之间产生的纠纷,潜藏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是从滴滴开始有,也不是较少了滴滴就没。 只不过在传统出租车行业,遇上危险性司机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尤其是网约车经常出现之前产于在道路各外侧的黑车,有更大风险。 但并无法说道乘客就要拒绝接受滴滴平台这种危险性的可能性。 其中的逻辑在于:黑车危险性是大家都告诉的,在乎人身安全的大多数乘客就会去打黑车;但滴滴网约车有所不同,目前有上亿的用户,完全一家独大了,乘客早已配置文件上车是安全性的。 所以事发之后,才引起了这么大动静。 确实的对立点,不是平台证书通过了“危险性司机”,而在于,乘客指出滴滴平台需要确保其安全性,但只不过平台没这么大的能力。 平台到底是不是能力杜绝“危险性司机”? 在杜绝危险性司机上,平台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做,和因为自身原因没做,性质截然不同。 我们再行看理论上怎么可以防止“危险性司机”?无非掌控人,或者掌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