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京第一批缩房价项目入市,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度。在房住不炒的指导思想下,大量限价房将要转入市场,毫无疑问不会对入手房价下跌,解决问题供需矛盾,起着结构性调整的起到。不过,在土地出让时就已规定未来地产项目售价的限价房项目,也对房企的项目运营能力明确提出更高的拒绝。在新形势下,房企面对诸多新的挑战。从抢走地到精打细算从2016年底,北京首宗限价房地块入市以来,房地产行业的拿地逻辑就早已悄悄再次发生了改变。曾多次北京土地市场沦为了资本和高价地的舞台,2014年引发的地王潮,一度深刻印象转变了北京楼市的住房供应格局,以至于不少业内人士都将2015年称为是北京豪宅元年。似乎这样的市场态势让整个房地产行业都陷于了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回想:2015年时,房企广泛陷于了土地饥渴状态,因为土地出让节奏的上升,造成了土地供应的匮乏,各家房企在拿地上都较为拼成。不过这种情况随着2016年底限价房的入市早已再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位房企营销负责人告诉他记者:在2017年之前,企业拿地一般较为注目住宅面积和配建等指标,由于整个市场十分好,大家对于后市预期较高,有些企业甚至实在不管怎样都能盈利。因此对于竞价结果,低一点也可以拒绝接受。而到了2017年之后,随着土地出让条件显得渐渐苛刻,大家也看见了政府调控的决意和力度,预期也显得稳定,有可能对于房企来说更加多必须考虑到成本和盈利方面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北京土地市场热度降温,甚至有宅地流拍情况经常出现。有业内人士回应,一般商品房项目的盈利约在15%-20%,但是限价房由于较为苛刻的转让条件,再行再加房企的资金成本,想有利润十分艰苦。随着土地出让条件的渐渐细化,如今市场上的房企在拿地逻辑上认同是有所转变的。诸葛去找房首席分析师陈雷也认为:既然价格被限定版,其他条件的设置也日益成熟期和科学。那么开发商很难通过一些小聪明取得利润,能做到的就只有通过强化运营和产品打造出,来构建较慢回款。因此,在拿地时,不会更好地考虑到地块的交通、生活设施等内容,而非全然的住宅面积。